歡迎您,來到5號網(wǎng)!

5號網(wǎng)首頁|手機版

養(yǎng)生美容親子-為健康美麗播種!

當前位置:首頁 > 美容 > 護膚

最經典的中藥膳祛痘方

時間:2016-01-13 10:54:45 編輯:本站整理 544

中醫(yī)認為皮膚是五臟的鏡子,痘痘的產生與五臟六腑關系密切。研究表明,痤瘡雖生長在皮膚表面,但與臟腑功能失調息息相關。中醫(yī)認為引起痤瘡的原因分別是肺熱、血熱、胃熱、熱毒、濕毒血瘀等。

最經典的中藥膳祛痘方

中醫(yī)藥膳治療方法

1.肺熱痤瘡

肺熱引起痤瘡,宜用清泄肺熱法。肺熱痤瘡,多由肺有宿熱,復感風邪,遂使肺熱不得外泄引起。具體癥狀是面部出現(xiàn)丘疹,形狀如粟米,可擠出白粉色油狀物,皮疹以鼻周圍為多,也可見于前額,間或有黑頭粉刺,且伴口鼻干燥、大便干結、苔黃、舌紅、脈數(shù)等癥狀。治療應該清泄肺熱,宜用瀉白散(桑皮、地骨皮、粳米、甘草)合枇杷清肺飲(人參、枇杷葉、黃連、黃檗、桑皮、甘草)化裁治之??膳浜贤庥盟幹委煟札埬憺a肝湯和百膚樂痤瘡靈配合使用。

2.血熱痤瘡

血熱引起痤瘡,宜用涼血清熱法。血熱痤瘡,多由情志內傷,氣分郁滯,日久化熱,熱伏營血所致。血熱痤瘡的癥狀是,顏面丘疹以口鼻及兩眉間的部位較多,面部潮熱明顯,女性還有月經前后丘疹增多、舌紅、脈細數(shù)等癥狀。治療應該涼血清熱??膳浜贤庥盟幹委煛M庥眉冎兴幇倌w樂痤瘡靈,內服涼血五花湯(紅花、玫瑰花、雞冠花、野菊花、凌霄花)合桃紅四物湯(桃仁、紅花、當歸、生地、'赤芍、川芎)加減治之,效果會很好。

3.胃熱痤瘡

胃熱引起痤瘡,宜用清瀉胃腸法。胃熱痤瘡,多是因為飲食不節(jié),過食肥甘之物,使腸胃燥結,中焦積熱,郁于面部皮膚而致。胃熱痤瘡的癥狀可見面部丘疹,狀如粟米,能擠出白粉樣油狀物,間有黑頭粉刺,以口周為多,亦可見于背部與前胸,且常伴有口干、口臭、飲食較多、舌燥、喜冷飲、大便秘結、脈沉實有力等癥狀。最適合的治療方法是清瀉胃腸。用清胃散(黃連、升麻、當歸、生地、丹皮、石膏)加減治之,效果會很好。

4.熱毒痤瘡

熱毒引起的痤瘡,宜用清熱解毒法。此痤瘡多由肺胃蘊熱上炎,復感外界毒邪,熱毒相結,蘊于面部皮膚引起。熱毒痤瘡的癥狀為面部有散在丘疹,以小膿皰為主,周圍常有紅暈,自覺疼痛,嚴重時可紅腫疼痛,伴有發(fā)熱、舌紅苔燥、脈實數(shù)等癥狀。治療時應采用清熱解毒法。常用智逗祛痘黃金組合(主要成分有大黃、當歸、蒼術、葛根、大青葉、刺五加、生甘草、75%乙醇、冰片、氮酮等)和五味消毒飲(金銀花、野菊花、蒲公英、紫花地丁、紫背天葵子)隨癥加減,有很好的效果。

5.濕毒血撥蝴瘡

濕毒血瘀引起痤瘡,宜用除濕化瘀法。這種類型的痤瘡多由素體蘊濕,郁于肌膚,復感外界毒邪,致濕毒凝聚,阻滯經絡,氣血不和而成。濕毒血瘀座瘡的癥狀除了丘疹、膿皰外,常以結節(jié)囊腫為主,皮膚出油較多。最宜用除濕化疲的方法治療3用除濕解毒湯(土茯苓、薏苡仁、萆解、車前子、大豆黃卷、澤瀉、板藍根、赤芍)加減治之,會收到很好的治療效果。

教授推薦的祛痘方

1.治痤湯

材料:白芷5克,連翹20克,苦草15克,元芩20克,翠衣20克,桔梗20克,五味子15克,生地20克,薏米15克,柴胡15克,大力子25克,膽草15克,元參15克,首烏20克,元柏10克,防風15克。

做法:將所有材料加水煎服。

功效:清熱涼血,除濕消腫,主治痤瘡。

2.消痤飲

材料:防風、刺蒺蓉、白_皮、苦參、蒲公英、土茯苓、薏苡仁、赤芍各10克。

做法:將所有材料加水煎服,每日1劑?;虬匆陨媳壤浞?,煎汁過濾濃縮,配入雪花膏等基質,制成消痤膏,清潔皮膚后外擦,每曰3次。

功效:福風涼血,殺蟲止癢,主治痤瘡、濕療、皮趺瘙癢。

3.消痤湯(膏)

材料:桑皮20克,當歸15克,川芎10克,赤芍15克,梔子10克,丹皮10克,桃仁15克,紅花10克,茜草15克。

做法:將所有材料加水煎服,每日1劑,分2次服,早晚餐后服下。服藥期間,嚴忌辛腥油膩飲食,局部禁用手擠壓,慎用化妝品,孕婦禁用。

注意:皮疹有膿頭、紅腫癢痛者加連翹20克、白花蛇舌草20~50克;有結節(jié)者加夏枯草15~25克、陳皮15克;皮表油膩,皮參滲水者加薏米20克、茯茶15克;大便秘結者加大黃10~15克。

功效:宣肺清熱涼血,化瘀行氣解毒,主治肺經風熱型痤瘡。

5H跟帖

網(wǎng)友評論僅供其表達個人看法,并不表明5h立場。

猜你喜歡

二維碼

網(wǎng)站簡介|網(wǎng)絡營銷|法律聲明|友情鏈接|聯(lián)系我們|意見反饋 Copyright ? 2012 - 2015 5h.com All Rights Reserved 5號健康網(wǎng)版權所有 鄂ICP備15005143號-3
提示:本站信息僅供參考,不能作為診斷及醫(yī)療的依據(jù);請謹慎參閱,本站不承擔由此引起的法律責任。本網(wǎng)站敬告網(wǎng)民:身體若有不適,請及時到醫(yī)院就診。
所有文章來自互聯(lián)網(wǎng) 如有異議 請與本站聯(lián)系 本站為非贏利性網(wǎng)站 不接受任何贊助和廣告